统一充电接口时代将至 融合快充之路仍道阻且长
- +1 你赞过了
【天极网手机频道】当地时间10月4日,欧盟启动关于统一便携性电子设备充电接口立法投票,最终以602票同意、13票反对、8票弃权的压倒性结果立法通过。法案规定,从2024年底开始,所有手机、平板电脑、数码相机、便携式导航系统等便携智能设备新机都必须使用USB Type-C的充电接口。从2026年起,USB Type-C还将成为笔记本电脑充电器的标准接口。
法案一经通过,对科技厂商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影响,被迫调整生产策略,而苹果公司或将成为受影响最大的企业之一。众所周知,苹果手机目前仍在使用Lightning接口,倘若改用其他竞争对手已使用许久的USB Type-C接口,苹果公司可能会面临巨大的金额损失。
统一充电接口后苹果每年损失百亿?
近日,一则“统一充电接口或让苹果每年损失百亿”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榜,引发行业内外人士热议。自2012年开始,苹果推出了Lightning充电接口,在需要精准接入手机充电接口的当时,算是手机行业的一大进步。但随着近些年其他手机厂商均采用USB Type-C接口后,曾经备受用户青睐的Lightning接口,反而成了一道枷锁,被用户所诟病。
毕竟,相比起另外使用一条充电线,用户想必更愿意选择仅用一条线,就能实现为多个电子产品充电,使用体验也会获得不小的提升。而统一充电接口或让苹果每年损失百亿,其主要源于MFi的授权认证费。
市面上在售的Lightning接口充电线,主要分为苹果官方自产与授权配件厂商生产两种。一方面,苹果官方自售的Lightning接口充电线,相比起其他厂商在售的官方数据线,价格相当昂贵,用户购买所需花费的成本自然是极高的。另一方面,授权配件厂商想要生产Lightning接口充电线,必须向苹果购买MFi芯片,并且经过认证授权后才能出售。
基于iPhone庞大的用户群与手机较长的使用寿命,所需的Lightning接口充电线也是与日俱增,其中产生的利润显然是相当可观的。《每日邮报》曾估算过,苹果每年用过卖Lightning接口充电线和MFi认证,可以赚到50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355.8亿元),甚至超过了国内手机厂商的年营收利润。因此,倘若失去Lightning接口充电线的利润,苹果公司每年损失百亿并不是空穴来风,甚至犹有过之。
私有协议&公有协议
在未来的几年内,苹果公司应该会逐步完成充电接口的过渡,以USB Type-C取代Lightning,加上如今绝大部分手机厂商,USB Type-C接口将成为最主流的选择,统一充电接口的时代似乎近在眼前。然而,统一充电接口,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,还有充电协议的问题。
在电子产品领域,充电协议主要分为公有协议与私有协议。顾名思义,公有协议是通用型,任何设备都可以通过该协议进行充电;而私有协议则为厂商自研技术,一般只为自家品牌的设备提供该协议的快充。受限于公有协议存在的诸多问题,目前市面上的快充基本上都是采用私有协议。
笔者认为,在被迫更换充电接口后,苹果完全有可能会仿造安卓厂商,走上私有协议的道路,只不过需要更改苹果以往的策略。在大众的认知里,iPhone的充电功率一直都低于安卓手机,至今仍不超过30W,由此也产生了高功率会影响电池健康度的刻板印象。其实不然,影响电池健康的主要原因是温度,长期处于高温状态的电池,其使用寿命会受到较大影响。短时间快充带来的温度影响,对于电池寿命的影响其实并不大,因而苹果所采取的低功率充电策略完全有可能是利益使然。
倘若苹果也走上私有协议的道路,那么对于新发售的iPhone手机,则需要重新配备新的充电器与充电线,并且功率提升的速度可能会高于以往更新的速度。对于消费者来说喜忧参半,获得高功率快充的同时,可能需要花费更高的成本去更换充电器,苹果因此也能够弥补回损失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苹果走私有协议道路,是实现双赢的最佳方案。
融合快充之路仍道阻且长
或许很多人在想,在统一充电接口后,统一充电协议是否也快了?答案是:很难。
对于手机厂商来说,目前所提供的公有充电协议无法满足需求,只有通过自研的快充技术才能实现超百瓦的快充功率。同时,私有充电协议能够保证自家产品的独立性,这一点和苹果的MFi认证类似,可以通过获取专利授权费获得不小的利润。当然,由于目前购买国产手机基本都会赠送充电器,所以其利润并没有像苹果那般夸张。
统一充电协议虽然困难,但并不是毫无举措。近期,电信终端产业协会相继发布了多家手机企业共同参与制定的《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技术规范》以及《移动终端融合快速充电测试方法》;另外,由中国信通院、华为、OPPO、vivo、小米牵头,联合矽力杰、瑞芯微、立辉科技、昂宝电子等多家终端、芯片企业和产业界伙伴共同努力完成的新一代融合快充协议——UFCS融合快充协议即将正式落地。
诸如此类的相关规范和标准,本身并不具备很高的强制性,但也算是一种尝试。在笔者看来,融合快充之路仍道阻且长,短期内最好的结果显然是“求同存异”。一方面加快融合快充协议的落地,逐步提升至适合大众可接受的充电功率;另一方面,保留私有协议的存在,让手机厂商为自家产品提供更高功率的充电协议。如此双管齐下,方能保证手机厂商产品的差异化定位以及用户的差异化需求。
写在最后
基于环保的理念,所谓的“购机不赠充电器”仅仅只是“形式主义”,反而加重了用户的购机成本。只有当融合快充协议切实落地,并且功率发展至足以满足大部分消费者需求的标准后,才算真正的“环保”。从目前来看,统一充电接口的时代或许将至,而融合快充之路仍道阻且长,但不管如何,“只需一个充电器”的时代还是值得憧憬一下的。
最新资讯
热门视频
新品评测